第二千七十六章 吴王入京(五)(1/2)

作品:《汉明

“汝有几成把握?”

“城中已被侦知的长林卫驻所,人手加起来大概八百余人……臣保证,天亮前,即可一一控制!”

“那未被侦知的呢?”

“这……臣定尽己所能,若有疏漏之处,天亮时,臣会加派数倍人手,力保陛下出城无恙!”

朱辰妤挥挥手,“朕知晓了……退下吧!”

“那……!”

“朕自有安排!”

“臣……遵旨!”

待那锦衣卫指挥使退下之名,朱辰妤对着空气道:“可知是谁在蛊惑长林卫来行刺朕?”

朱辰妤身后有声音回答道:“据卑职探查,傍晚时分,户部尚书莫执念去了京城长林卫分署。”

“莫执念……!”朱辰妤冷冷道,“卧子先生说得对,商贾之人,果然不可信!”

……。

朱辰妤与吴争的会面,按排辰时末巳时初。

太平门外,为此特意搭起了一个高台。

礼部派了许多人在忙碌,不管怎么说,干活的人都是高兴的,倒不仅仅是因为有工钱可以拿了,主要是,皇帝与吴王的会面,很可能就会免去一场战争。

天子脚下的百姓,比较关心时事。

他们更懂得迎来送往,也对,京城还是那个京城,皇帝啊、监国啊,这些年可是换了几茬了。

但有一点他们心里很清楚,战争绝对不能在应天府中暴发,因为战事一开,苦得,还是他们自己。

所以,这高台搭得既快又漂亮,甚至不需要监工。

辰时初,皇帝依仗出西安门,走竺桥向太平门。

沿路道路两侧,无数百姓聚集起来,向着皇帝辇舆欢呼。

这恐怕是朱辰妤登基以来,第一次享受着这种万民拥戴的欢呼声吧。

朱辰妤为此二度下令停止前进。

虽然没有掀帘子露脸以示与民同乐,但朱辰妤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种令心神荡漾的感觉。

可就在第三次车队停止时,变故发生了。

长林卫在京城驻所,是公开的秘密。

倒不是说,长林卫连隐蔽的道理都不知道。

而是在京城之中,若是再隐蔽起来,那么,就有点离心离德的嫌疑了。

所以,长林卫京城分署,连同刘元在鱼市街的分支,其实相当于一个小衙门。

分署的位置就在竺桥与太平桥的交叉口上。

皇帝辇舆第三次停下时,从分署中冲出数百人来,向皇帝辇舆涌去。

声势之在,态度之决绝,那叫一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啊!

道路两侧的民众傻眼了,他们如潮水般地向后退去,在这个交叉点上,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空间。

场面非常凶险,但透着一丝怪异。

冲向皇帝辇舆的长林卫,冲得很猛,速度很快,但个个手中扬刀,却不见任何弓弩、火枪。

难道大将军府真得穷到了连杆火枪都装备不起的地步了吗?

随行保护皇帝的禁军数量不多,千八百人。

禁军迅速上前,密集地挡在皇帝辇舆前,抽刀、弯弓、抬枪口,严阵以待。

可他们也惊讶了,刺客人数不占优势,这样冲上来,象不象找死?

此行担任皇帝护卫的禁军指挥使,叫黄大洪。

说起黄大洪,黄家是禁军世家了。

黄大洪的父亲,叫黄毓祺,朱辰妤首次监国时,曾任禁军都指挥使。

只是年纪大了,廉颇老矣,就由其原本就在禁军中的长子黄大湛,继任了指挥使一职。

朱慈烺登基后,在那次将错就错下旨追杀吴争的政变中,黄大湛就是领命之人,最后在局势明朗时,为了黄家,选择了自尽,黄大淳、黄大洪兄弟二人,就此投效了吴王,黄大淳在北伐军中效力,而黄大洪被安排在了禁军中当差。

黄大洪一见长林卫突然冲出来,就知道不妙。

可他不可能当着所有人的面徇私,他一面喝令禁军挡在辇舆前面,一面向朱辰妤请示。

“刺客势众,且不知暗中是否还有隐藏……请陛下退回宫城,以策万全!”

然朱辰妤在车中平静地说道,“黄将军是否连这区区刺客都无法剿灭?”

黄大洪一听就知道此事难以善了,只能一咬牙道:“臣这就令禁军迎敌……!”

“不必了。”朱辰妤淡淡道,“朕自有安排!”

黄大洪一愣,刚想开口,且听后面急躁地马蹄声响起。

锦衣卫不下千骑,呼啸而至,并迅速向长林卫身后穿插,仅半柱香的时间,还在奔跑中的长林卫被包圆了。

古怪地一幕发生了,被包围的长林卫突然停止冲锋,抛弃了手中的刀,一副束手就缚的模样。

所有人都愣了,这还是名声在外的长林卫吗?

这时,朱辰妤在车中大声道:“将一干人等下狱……黄将军,继续启程,去太平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明 最新章节第二千七十六章 吴王入京(五)(1/2),网址:https://www.x69zw.org//151/151957/2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