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看不见的锋线(1/3)
作品:《甲午之华夏新史》“潜艇部队已经努力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完成海军交待给潜艇部队的任务,现在我们首先应当让潜艇部队暂时结束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战斗,把这些潜艇撤下来,转进防御状态然后在舰队正面形成一道水下警惕线,这样的话,假如协约国舰队向我们靠近,至少我们有一个预警的时间。『『,”在要害时刻又是雷德尔站了出来,他甚至从自己的舰队跑到斯佩伯爵的腓特烈大帝号上来劝告后者。
这种拼耗费的战术对协约国事没用的,尤其是时间上更是不利于德国。协约国船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进进安全区。进了安全区后,同盟国联合舰队可没法在协约国舰队和陆基航空兵的协力下有什么作为。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总不能像蛮牛一般冲进往,把可贵的舰载机和炸弹扔到对方的运输船上,然后等着对方在我们脑袋后面狠狠的来一下吧?”斯佩伯爵苦笑道。他不是没想到潜艇面对海空护航系统的软弱性,但是现在德国人海军手中的资源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假如有几艘航空巡洋舰的话,那么他还可以用航空巡洋舰试探一下。但是随着冰岛海战的结束,德国人一下扔掉3艘航空巡洋舰,奥匈帝国的航空巡洋舰又在印度洋履行任务,所以斯佩伯爵除了主力舰队就只有潜艇可以承担这个任务了。而每一次履行任务,对德国的海狼都是一次灾难。
“我们可是试探性的派出机群对协约国运输船队发动进攻。根据以往的经验,协约国的舰载机作战半径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他们的攻击间隔一般不会超过400千米。而且协约国的主力舰队确定躲在运输船队的另外一边,假如我们从间隔运输船队350千米处发动进攻的话。那么我们和协约国舰队之间的间隔至少在450到550千米左右。这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对海攻击半径,别的不说。至少我们的舰队是安全的。”雷德尔提出建议有些像历史上马里亚纳海战中小泽才用的超远间隔攻击战术。
当然,双方的目标是不同的,雷德尔是为了攻击运输船队和试探对方。而小泽则抱着我能打到你,你够不到我的思想往打舰队战。而且雷德尔的打算可行性更高,毕竟没有超出舰载机和飞行员正常遭遇的领域。双方舰队防御力都很强,俗话说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假如协约国敢于在极限间隔发动进攻的话,同盟国舰队不介意给对方一个教训!
“我批准雷德尔将军的意见,而且我认为在这些试探中我们会占领必定的上风。我们可以出动一些携带着电子侦察设备的双发飞机进行远间隔侦察,假如对方腾飞大机群的话,那么必定会有较为频繁的无线电联络和导航通信,我们可以捉住这些信号进行反向定位,假如我们能捉住对方,或者知道对方的地位的话,那么就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展开攻击,那些护航舰队只能抵抗潜艇,对于我们的攻击没有任何措施。我们只用找到对方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奥匈帝国海军司令霍尔迪元帅也表现了对这个打算的支撑。
“这实在是一种变相的耗费战,而且在飞行员营救方面我们处于尽对劣势,这样做真的好吗?”负责航空作战的西尔斯上将对这个打算提出了质疑。“我们一直在竭力避免和对手进行耗费战,但是雷德尔将军的做法就是耗费战。随着一次次交手我们的航空队规模会急剧萎缩,而且在战斗期间我们无法补充。终极的成果可能在决战之前就已经失往了决战的能力而被迫退出战场。这正好顺应了对方的意思。我代表航空部反对这个打算。”
“仅仅是有限的试探而已,我们只需要找到对方的航空母舰。而不是以攻击运输船队为主,而且对方的运输船队领域太广。即使以协约国舰队的规模也很难在第一时间照顾到,我们完整有机会占一些便宜。更何况。这是目前最现实的措施,假如有更好的措施,我们也不愿意用可贵的航空气力来做这些事情。”雷德尔上将以一种委婉的语气劝告西尔斯。而当海军内部大部分人都支撑这个打算后,西尔斯也终极批准了这打算。
不过在战斗命令下发下往的时候,特地加上了可以让各出击中队可一个根据战场情况来自行处理。于是乎,在创造协约国运输船队后的第三天,同盟国联合舰队开端亲身参与到战斗中,包含斯佩伯爵本队在内的4支分舰队开端轮流对协约国运输船队展开攻击!
而第一次突击的效果确实不错,簇拥而至的100多架f190战斗机和ju90型攻击机在击落了20多架负责拦阻的f6f地狱猫战斗机后,顺手炸沉了10余艘,总吨位达到12.5万吨的各种运输船。而己方丧失仅仅是20多架飞机。这种几乎一机换一舰的战果已经称得上光辉了。不过好景不长,当第三批和第四批机组展开攻击的时候,他们要面对的就是协约国的拦阻部队了。
这是f190战斗机第一次和华夏的贼鸥式战斗机交手!这对宿敌的交手一直持续了数年,从战斗前期一直持续到战斗的结束。这两款象征着双方最高技巧程度的舰载机在大西洋、印度洋、甚至是地中海进行搏杀。在天空中写满了血与火的乐章,而今天,这是这个乐章的起始音符!
“注意空中兄弟们,我们今天可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甲午之华夏新史 最新章节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看不见的锋线(1/3),网址:https://www.1234u.net//17/17881/1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