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三京(六)(1/2)
作品:《南明靖江王》说干便干。杨怀是跟着光武大帝从尸山血海里杀岀来的猛人,掘个陵墓,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立即令阮进、顾忠监视沈阳的清军;自己则带着佟养甲、陈奇策、陈泽去昭陵;又令中军镇抚蓝溥严肃军纪,有敢偷拿昭陵财赀者,斩!>
在杨大帅心里,鞑子皇帝的陵墓,里面的金银珠宝必然海了去,干完这一票,三军的粮饷便不愁了。>
可惜他对满洲的风俗一窍不通,如果知晓,必然不会干这蠢事。>
昭陵里,其实并无多少金银珠宝。>
不光是昭陵,盛京附近的另外两座陵寝: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一众福晋的永陵,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孟古的福陵,里面也没有财物。>
主要是满人信仰佛教,清初的皇帝死后都是按照佛教的传统火化,然后才葬入地宫。他们死的时候确实有随葬品,都随棺椁,盛殓于梓宫。但下葬前,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下葬时,不再是棺椁,而是皇家的骨灰罐:宝宫。连棺材都没有,又哪来的财物?>
正因为是火化薄葬,盗陵无利可图,>
所以历史上,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和顺治帝的孝陵都没有被盗和开启过。>
顺治以后的清帝就惨了,他们改火葬为土葬,陵墓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宝,所以,从康熙到光绪,陵墓都曾被盗过。尤以康熙、乾隆、嘉庆、慈禧的陵墓最惨。慈禧不但被盗墓,尸身也被盗墓贼侮辱。>
当年东陵大盗孙殿英,自称是大明辽东督师孙承宗的后人,打着替大明报仇的幌子,将满清的东陵盗了个遍,唯独不动顺治帝的孝陵,就是知道里面没什么宝贝。>
费力又捞不到钱的事,孙大帅是不肯干的。>
杨大帅却干了,因为他不知道,以为里面全是宝贝。>
为了怕阮进、顾忠这两位大海盗出身的将领,贼性不改,偷拿偷占,特地打发二人去监视沈阳的清军;派去掘墓的,乃是正规官军出身的陈奇策、陈泽,杨怀觉得他俩根正苗红,一定懂得捞到钱财要上交的道理;即使这样,杨大帅仍不放心,亲临昭陵不说,还派了镇抚,严查偷拿偷占。>
??>
“大帅,这便是昭陵的下马碑了,清虏的文武官员到此都必须下马步行”,佟养甲笑吟吟地对杨怀说。他其实是知道昭陵没有财宝的,但他劝杨怀掘陵的目的,是想逼降苏纳海和李思忠,所以并不点破,以免影响了杨大帅的工作积极性。>
“下马步行?”>
杨怀冷笑道:“本帅今日便为天下的汉人复仇,偏偏要骑马入陵!”>
“驾!”>
杨大帅挥鞭纵马,大摇大摆入内,还高吼了一声:“痛快!”>
觉得痛快的不光是他,全军将士无不解恨。满人入关,欺侮汉人甚惨,这些年浴血奋战,无数手足袍泽死于清军之手,双方早已结下了深仇。>
一时间,高呼“痛快”者不断。>
跃过下马碑,穿过石狮、华表、石桥,又过了一座石牌坊,看到了三个大字:“正红门”。这是陵寝的大门,两侧院落分别是更衣亭和宰牲亭。>
“咦?这是何处?”>
杨怀忽然看见一座奇怪的亭子,方形,三面为墙,用一条条巴掌宽的上好石材围成,另一面则是精美木制雕门,长宽各近两丈。中间的地面上,还有一条七尺长、一丈宽的大石面,石面上有一个长约三尺、宽一尺多的花生状石坑。>
左右皆不知这亭子是干嘛的,还是陈奇策机灵,下令道:“快去抓个看陵的,为大帅解惑”。>
明军一打过来,守陵人逃的逃,藏的藏,好不容易才抓来个老杂役。>
“禀大帅,此处是御厕”,老杂役恭敬地禀道。>
杨怀没听明白:“啥御厕?”>
“就是皇上来祭祖时,给皇上专用的净房”。>
这鞑子皇帝恁般排场,出个恭还要盖这么大一个亭子!杨怀先是愤怒,后又喜形于色,一个茅坑都这么大,那陵墓中的金银珠宝,必然数不胜数。看来此番没有白来啊!>
“告诉将士们,动作麻利点”。>
一听大帅让自己麻利点,陈奇策、陈泽率兵跑得飞快。>
从正红门,一直至方城、宝城、月牙城。什么石狮、石獬、石麒麟、石马等,看到无数,楞是没见着一两银子。>
陈泽叫了声邪乎。>
陈奇策想了想道:“值钱的物件想必在地宫中的奴酋棺椁里,给我搜”。>
一队队明军,手持火把,进入了宝城下方的地宫。>
地宫很大,阴风阵阵,却架不住明军人多,很快便搜了个遍,没发现棺椁,只发现了皇太极的骨灰罐(宝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南明靖江王 最新章节第五百四十一章 三京(六)(1/2),网址:https://www.x69zw.org//197/19724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