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刘伯温斩龙脉(1/2)
作品:《鬼鉴:皇陵守墓人》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擅风水驱邪。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我想着在表弟历史书上的记载,心里更是一阵激动,手摸着另一本用牛皮纸包裹的书,我瞬间想到,这本书肯定也是刘伯温留下的,一定也是神作。
在激动中,我将牛皮纸拆开,入手是一本仿佛一碰就碎泛黄的书,那些纸质地厚且粗糙,正反两面写满了蝇头小字,封面的上潦草的写着五个字“太玄医葬经”。
《太玄医葬经》?什么东西啊?我一时间有点迷茫了,虽然我认识字,但是不代表,我就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干嘛的啊?
将书小心翼翼的翻开,第一开篇是个叫做老青龙汤的药方:法夏10克,生白芍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人参10克,蛤蚧6克,紫石英15克(先煎)
治体弱肾虚,寒饮停肺之或咳或喘,痰多而稀或成泡沫状,不得平卧,或喘不得眠,舌苔白滑,脉沉迟或弱者,也可治中邪风者。
接着,我又随便翻看几页,居然是一本医书,我那个心啊,瞬间就碎了,开什么玩笑,难道要我学医吗?不由得一阵郁闷。
将《太玄医葬经》丢在一旁,继续看《幽冥鬼鉴》,在我这个年纪来说,还是这种记录神鬼怪志的书比较有意思。
不觉得天已经亮了,老张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进屋了,他吧唧吧唧抽着旱烟,眉头紧皱,眼睛盯着被我胡乱扔在一边的《太玄医葬经》,那表情好像很是生气。
“爷爷,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啊!”我放下书,看着面色不善的老张头,小心翼翼的问道。
‘啪啪……’老张头在地上磕了一下旱烟,将旱烟杆丢在桌子上,走过来拿起‘太玄青囊经’冷着脸道:“怎么?你就将这本圣书,随意丢在一旁吗?你知道这本书的珍贵吗?”
看着老张头那微怒的表情,我知道这本书肯定不简单,但是我还是嘴上说道:“这是一本医书,我对学医没兴趣啊,完了在看!”
“彭!”老张头给了我一个爆栗,怒道:“中医望闻问切,这和道家观风水,闻万气,问阴阳,切龙脉,息息相关,你居然说没兴趣?这可是华佗留下的残篇,刘伯温补全,你可知道这有多珍贵吗?”
我揉着脑袋摇摇头,心里郁闷无比,这珍贵不珍贵关我屁事啊,至于给我这么狠一下吗?万一打傻咋办。
老张头长叹一声,将书小心翼翼的放在一旁,陷入了沉思,好像在回忆很古老的故事一样,我就在一旁静静地等着。
洪武元年,刘伯温秘奏太祖:北辰紫微星曜眼光明,此乃大明昌隆之兆,但东方太白星时明时暗,有时明亮程度不亚于紫微星,说明在大明境内有真龙天子出现的可能。朱元璋立即敕令刘伯温遍访宇内毓秀之地,斩除龙脉迹象,安定天下。刘伯温得密旨,假扮樵夫,一路向西北的榆林卫神木堡(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神木县,属葭州。)赶来。说来也奇,昆仑山为天下龙脉总源头,刘伯温要斩龙脉也应该在昆仑山才对,跑到神木县来找什么呀,原因是大明初定,边疆不稳,而昆仑山又在鞑靼人统治之下,正所谓九龙位不正,而蠡测天机的刘伯温观星象发现太白星与紫微星争辉之处恰在神木县。
虽不是钦差身份,但刘伯温有密诏在身,形同天子,所到之处还可便宜行事。在神木县刘伯温发现这个地方虎踞龙盘,尤其是东山山形奇特,前眺窟野河,八座山峰如龙首一般,同香炉山龙首遥相呼应,正是风水学上的“九龙捧圣”,而且城中紫气氤氲,隐隐有应龙浮动的景象,刘伯温不禁大惊。断定神木是龙脉所在之后,刘伯温就开始斩龙脉行动,考虑到九龙变化无常,一旦斩龙脉失败不仅贻害当地百姓,而且地脉流窜,各地的潜龙纷纷抬头就是天下大乱的肇始了。整整三个月,刘伯温在九龙山与香炉山120多里的山间行走考察,每到一处测量、计算、做标记、口中念念有词,最后他终于用平生所学敲定了一套斩龙脉方案。他告知当地知府,交代如此如此,然后身着道袍,手提宝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斩龙脉运动。
斩龙脉方案是这样的:先让当地知府派兵在做过标记的七处地点安营扎寨,每处28人轮流值守,按北斗七星的阵型7人一组排布,四个斗柄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兵士们手执兵器,日夜不得离开半步。刘伯温自己坐镇神木堡指挥,他知道香炉山是龙脉之首,而东山八龙是其弟,只要先斩断龙首,使九龙不能遥相呼应,‘九龙捧圣’的龙脉就会自断,“兵者,凶也,为不祥之器”只要兵士们用兵器蘸取龙血,直至殆尽,应龙的命也将休矣。可是应龙毕竟为神兽,而且还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鬼鉴:皇陵守墓人 最新章节第七章 刘伯温斩龙脉(1/2),网址:https://www.1234u.net//251/251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