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你们是什么人(1/2)

作品:《神医启明

匆匆的吃了中午饭,宋启明借机要回宋宅离开了医馆,然后带着小玉去了谢佳轩的住处。

宋启明把自己在雅集上讲学时的一些“激进”言论和谢佳轩讨论了一翻,然后两人又对稿子进行最后的斟酌,在确认不会招致祸事后,才把终稿定了下来。然后安排人去刻板印刷,初步决定印刷一千册。

从谢佳轩家中出来,天色已经晚了,回到医馆后李慕青已经离开。小武也回来了,而且查出了王夫之来京城的主要目的。

王夫之来京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见当朝丞相刘宇亮,说白了就是王夫之多年来屡试不中,现在娶了一方首富的女儿后,心思也活络起来,想另辟蹊径在朝中谋个差事。

在大家的印象中,古代的官员选拔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其实除了科举考试,想要当官还有其他途径的。

以明朝为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官员选拔的渠道分别是:举荐制度、学校制度(国子监)、科举制度。

这三种制度,学校制度说白了就是朝廷官办学校,然后从中选拔人才。而科举制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明白。那么举荐制度是怎么回事呢?一般来说,举荐制度就是朱元璋通过中央下派到地方挖掘人才,诸如洪武元年“征贤才至京,授以守令”,后来“又遣文原吉、詹同、魏观、吴辅等分行天下,访求贤才”。

再有就是通过各地大力荐贤,诸如洪武六年朱元璋就下诏说道:“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

而王夫之借给岳父朋友贺寿之名来京城拜访刘宇亮,就是想通过举荐制度谋得一个官位。

但举荐制度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任人唯亲,买官卖官。当然王夫之是不可能花钱买官的,毕竟他父亲当年就在国子监任职,因为不卖官收受贿赂才被人诬陷罢官的。

所以,宋启明相信肯定是王夫之符合举荐制度的条件,才会特意来京城拜访刘宇明的。只是可惜,像王夫之这样爱国人士没有官运,一直到大明朝灭亡也没谋的一官半职,最后成了反清义士,兵败隐居。

就在宋启明感叹王夫之命运不济时,医馆里来了三个人,三个人都是普通装扮,一个三十来岁是管家的装束,两位两个是家奴的装扮,但都器宇不凡,说自家主人生病了,不宜外出想请宋启明出诊,而且出手阔绰,光定金就给了一锭金子。

宋启明见到三个人,见三个人器宇不凡像是出自权贵之家,便问是什么人生病了。管家说,他家主人不想让外人知道自己生病了,所以不方便说。

古代的名门权贵生病了都不喜欢外传,这倒也能理解,所以宋启明也没多想,带上萧十三和小武,拿上瞧病的家伙事跟着三个人出了医馆。

医馆外停了一顶四人抬的黑色轿子。

前文说过,古人出门乘坐轿子是有讲究的,乘坐的轿子由几个人抬,是身份的象征。一般二人抬的轿子都是普通人家,对方请郎中瞧病都用四人抬的轿子,本尊出门用几人抬轿?

少说也得八人抬轿。

按照明朝乘坐轿子的规定,八人抬轿至少是外省督抚级别。

宋启明不敢怠慢,上了轿子就往东直门的方向走去,走到一半的时候,轿子忽然停了下来,一个家奴掀开轿帘,钻了进来。

“怎么了?”宋启明下意识的问。

家奴掏出一条黑布,沉声说:“请先生把眼睛蒙上。”

宋启明顿时一愣,掀开轿帘往外瞧,发现外面多了七八个黑衣人,萧十三和小武也不见了。

他心头不由的一沉,什么情况?自己被绑架了?是白莲教的人么?可一想又觉得不对,如果是白莲教的人想绑架自己,萧十三和小武都会功夫,不可能轻轻松松就被对方给拿下,甚至连声音都不发出一声。

“你们是什么人?”

“先生不要多问,照做即可。”

宋启明想起身下轿瞧瞧情况,可家奴把手只轻轻放在他肩上一按,宋启明便觉得似有千斤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动惮不得分毫。

这是个练家子啊。

“先生,请把眼睛蒙上,这是规矩。”

对方说话不重,语气平淡,甚至还带着几分恭敬,但却有种令人不敢违拗的威严。

宋启明吸了口凉气,知道自己就是喊破了喉咙也无济于事,只好说:“可以。但你能告诉我,你家主人是谁么?”

“恕我不便言明,等你见到我家主人就知道了。”

宋启明点点头,老实巴结的用黑布将眼睛蒙上。

“起轿。”

一声低呼,轿子被抬起,再次上路。

宋启明虽然蒙着眼睛,可依然能感觉到身边有人守着自己,而且轿子走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轿子停了几次,宋启明听到轿子外面有人在低声交涉,像是正要通过某个关卡,而且还有人掀开轿子帘查看了几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神医启明 最新章节第203章 你们是什么人(1/2),网址:https://www.1234u.net//97/97998/203.html